黄山再次入列“四线城市” 近日,国内《第一财经周刊》等媒体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黄山市被评为四线城市。这是继2013年之后,我市再次被评为四线城市。 据了解,《第一财经周刊》除按照传统的GDP规模、居民人均收入、500强企业落户数量、机场吞吐量等硬指标外,还对338个城市进行了一线品牌进入密度、一线品牌进入数量、GDP、人均收入、211高校、《财富》全球500强进入数量、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排名、机场吞吐量、使领馆数量、国际航线数量共10项指标的单项排名,用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教育资源和经济活跃程度。 从最新公布的榜单看,除了老牌的一线城市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外,又有15个新城市加入了一线城市的队伍,分别是:成都、杭州、武汉、天津、南京、重庆、西安、长沙、青岛、沈阳、大连、厦门、苏州、宁波、无锡。还有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129个五线城市。 我省的合肥,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二线城市,马鞍山、安庆和芜湖为三线城市。黄山和铜陵、滁州、阜阳、淮南、六安、池州等为四线城市,亳州、淮北、宿州和宣城划入五线城市行列。 四线城市的评定标准 据百度词条的释义:四线城市是指除去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以外,综合能力相对较低的所有城市,主要指中国的少部分地级市和多数经济发达的县级市。 四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往往依托于本地的中小企业或者资源性企业,居民的消费能力处于增长过程中,在大公司和大品牌的战略中,它们往往要依托于区域重点城市的辐射,但是它们本身对中国本土的中等规模企业和二线品牌有一定的吸引力。 对于四线城市的评定标准,我国有两种解读。在以往,对于四线城市的解读多和一线城市一样,倾向于房地产概念;另一种解读是既可按行政级别划分,也可按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划分,包括GDP(总值、增长率、人均值)、人口、可支配收入、存款储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政治地位等。
黄山缘何成为“四线”? 在我市坊间,对于几线城市的界定一直模糊不清。若从行政级别,我市属地级市;若从人口规模,我市不足150万;若从GDP总量,我市甚至比不上稍发达一点的县;若从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500强企业落户数和一线品牌落户数等,我市都稍显“虚弱”。 但从近5年全市的经济发展数字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二五”初的309亿元增加到531亿元,年均增长9.4%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05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13美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5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70.38%;财政收入达92.5亿元,5年翻了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1亿元,年均增长16.1%;外贸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年均增长13.8%;市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66.3亿元,年均增长15%;住户人均储蓄存款38884元,居全省第4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50元,年均增长11.6%;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0元,年均增长13.7%。 全市目前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分别为:中国人寿、中国电力、中建材、中国医药、绿地、中行、中铁;有14家国内500强企业入驻,分别是:永辉、荣盛、浪潮、海亮、苏宁、光明、天瑞、奇瑞、江淮、新华联、南药、超威、国贸、海螺。 随着黄山机场升格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航线增多、吞吐量加大,2015年,全年共保证各类飞行起降6599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591281人次,货邮吞吐量2101.7吨,较几年前大幅提升。另外,随着2015年6月合福高铁的开通,黄山北站的建成、杭黄高铁2018年通车,皖赣铁路扩能的建设,黄山—安庆、黄山—南昌高铁列入“十三五”规划等,黄山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四射,并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山的不同,恰恰不在于城市规模和人口,甚至经济总量,而在于资源。黄山最大的资源是生态,一流的生态、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在守住“绿线”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全市森林覆盖率、水环境、空气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黄山的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将成为黄山发展最强引擎。 “四线”黄山理所当然! 对于黄山市的四线城市说,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胡永政用8个字表达了他的意见:“当之无愧,理所当然”。 他说,中国城市分级分类有官方与民间两种。官方有严格标准,目前主要依据2014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新标准将城市划分为5类7档,人口规模是决定性因素,具体划分标准如下:(1)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2)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至1000万;(3)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至500万,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4)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至100万;(5)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胡永政说:“显然,根据官方标准,黄山市属于小城市类中的Ⅱ型,归属于中国最末等级城市类型。” 但在民间城市分类中,为什么黄山市会入选较高类别?胡永政认为,黄山市入选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与优势:首先,黄山市城乡均衡发展优势比较大,即黄山市在安徽省甚至全国属于城乡均衡发展比较好的区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高,2015年达11980元,位居安徽第6位,以农村居民为代表整体消费能力比较强,商业活跃度较高。同时,黄山市秉承徽商开放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中消费表现活跃,据统计,2014年电子商务(网上)消费参与度齐名杭州市,领先于许多大中城市。 其次,黄山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人口流动活跃度非常高,社会活力比较足,同时包容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再次,黄山是安徽重要交通枢纽,仅次于合肥市,运营或在建高速公路达6条,高铁3条,机场也拟将扩建,水运(新安江)正复兴中,省县乡一般公路实现网格化、系统化,交通通畅、便捷、快速是黄山市交通基本特征。最后,黄山市未来成长性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即徽文化资源优势和以黄山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优势,黄山市以文化与旅游为战略支撑的服务产业具有无限空间与无比优越性,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是黄山市颜面与灵魂。 胡永政说,综上分析,黄山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自己独到之处,从商业气氛或集聚力、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厚度、现代电子商务意识与参与度,以及交通基础建设密集度等方面综合而言,无论是现在的发展成就,还是未来的成长前景,黄山市被列入四线城市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理所当然。
从城市分级评比看黄山未来发展路径 市委党校副教授、理论研究室主任毛新红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她说,黄山为何能超越宣城、淮北等人口规模比我们大的城市?显然,黄山市城市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未来发展路径。 毛新红说,首先,黄山市的当下和未来发展在“综合服务和生态保护”路径上。继《第一财经周刊》发布《2016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后,《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能力指数(2016)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华东师范大学发布。此份报告采用由科技创新、经济、交流服务、生态保护4个领域16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权平均并求和的计算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能力进行了综合计算。报告显示,黄山指数为14.07,排第50位。报告还显示,黄山市在安徽省16个地市中位列第5,前4位为合肥、芜湖、蚌埠、淮北,其余11个地市都在黄山之后。这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交流服务”和“生态保护”两项指标密切相关,这预示着黄山市的当下和未来发展在“综合服务和生态保护”路径上,显然,黄山市已经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之方针初心。 其次,黄山市要谋划“未来可塑性”的发展路径。当下作为四线城市的黄山一定要在“未来可塑性”这个维度来打造未来发展路径。黄山优越的区位、发达的交通、深厚的人文、良好的生态、独特的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等,被誉为长三角后花园,这些都构成了“未来可塑性”的路径谋划可能。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今天,黄山优于淮北、淮南、宣城等地市,这座古老的城市孕育着无尽的发展活力。 (黄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