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注:自2016年上半年以来,关于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区部分区域拆迁改造的消息缕缕传来,不断地调拨着当地人民的神经,何时拆?拆哪里?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不过随着黄山市政府官方渠道发布的《2016年黄山市屯溪区6个区域棚户区拆迁改造计划》的出台,大家关心的拆迁事宜已尘埃落定,具体要拆迁的区域已清晰地划分出来,目前,政府的拆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2016年屯溪区拆迁改造区域:
1.黄山中路宽网大厦-天目药业附近地块
2.市医院周边地块
3.阳湖西片区
4.高速3号出口地块
5.荷花池地块
6.肥皂厂地块
(卫星图)。。。。。。。。。。
其中,阳湖西片区作为屯溪区规模最的棚户区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作为目前屯溪区唯一保持古建筑较多的区域,使得当地居民对阳湖未来的规划显得格外的关注。
同时,笔者作为生活在阳湖多年的住户来讲,对阳湖的未来发展更是充满了关心和期待,因此,为了更详细的了解阳湖西片区的具体情况,也为了能在拆迁前留下 一些老阳湖的记忆和影像,笔者和同行二人针对阳湖西片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排走访,用镜头记录了当下阳湖的现况及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本次记录采用图片+文字纪实的方式,真实的记录和还原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图片较多,各位看客尽可能的在WIFI状态下观看,当然土豪请随意。{:103:}
(为了能更详细的了解阳湖西片区,笔者和同行分两次对这片区域进行了拍摄,共耗时两个下午的时间。)
拍摄线路图及活动范围:
一、阳湖外边溪
外边溪历史悠久,是目前屯溪区(中心城区)古建筑保有量较多的一片区域,有些古建筑的房龄甚至可追溯到清朝年代,在当前政府大力度发展徽文化的背景下,外边溪有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外边溪紧邻新安江畔,在近两年政府开发旅游业的声浪中,外边溪经历 了一次小规模的保护性开发,目前的雏形已经渐渐的显示了出来,除了修复了大部分的古建筑以外,这里新建了几幢古色古香的徽派古建筑,颇为壮观!
外边溪一景
远处为新建的几幢古建筑,经典的马头墙从远处或者新安江对岸看过了,特别美观。
外边溪旁的滨江路
入口处古建
古建筑上面标注的修建时间
古建
旁边围起来的是正在待开发的区域,据说这里将建成一片新的古建筑。
外边溪30号标牌
进入外边溪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那种从未有过的年代感,风蚀雨淋的墙面、古老的房屋构件,无不提醒你这是一片有历史的地方。
这块砖我盯了好久,上面用繁体刻写的“大明县册·张界”让我琢磨了好长时间,始终无法猜出它的寓意,而且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读的,只是感觉似乎这块石砖经历了很多年代。
年久失修的门头依稀能看到一些精美的砖雕 艺术,可惜失去了很多部分
窗户上方的水墨画
巷子全景,笔者非常喜欢徽州古巷的这种感觉,这会让人想起历史,回到曾经的那个年代。
外边溪标牌下的指路牌,指向了黄山外国语学校(屯溪二中)
又见小巷
古建一览
外边溪与阶级头互通的小巷(左侧正在修建古建筑群)
外边溪
古建筑一角
阶级头修复后的建筑样貌
外边溪的范围很小,大概有二十户左右的住户,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采访到了生活在这里几代的一家人,一幢清朝末年的老屋,上下两层的结构,居住着4、5口人,采访时婆婆家上二年级的孙子正在写作业,婆婆一直在询问我们这里什么时候能够拆迁,或者改造,我们只能把当前的政策解释给婆婆听,他们告诉我们说,其实拆迁不拆迁真的无所谓,外边溪这里位置相对中心,而且周边毕竟清静,去哪里也方便,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政府能够赶快把路面给修复完整,下雨走路很不方便,笔者注意到这里的路面似乎经过了修整,以前的石板路被挖开后对下水道进行了铺设,但是铺设完毕并没有恢复原先的路面环境,导致现在下雨出行比较麻烦。
整个的采访过程,婆婆及家人一度把我们当成了政府的工作人员,让我们极力的向上面反馈他们的意愿和诉求,在这里也希望政府部门尽快完善这里的设施,方便百姓的出行和居住。
沿指路牌一路走到屯溪二中,屯溪二中创建于1951年,至今有65个年头,也算是一个比较老的中学了。
二中门口的居民楼,据政府开发计划,此部分已经纳入到了拆迁改造的范围。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资料,仅供大家参考)
外边溪1号占地一亩有余,紧临新安江埠头,八开间砖木民居结构。民国年间为“汪厚庄”茶号,临水上货,茶叶顺水三天到杭州;抗战期间为“大中华”毛巾厂;抗战结束,由夏氏商人在此经营“夏达泉”茶厂;1958年,收归公社开油榨坊;1976年夏家由公社要回,并由夏氏商人之弟一家居住;2005年由市政征迁拆毁。
近几年来,黄山市屯溪区阳湖大面积旧城改造,按照规划要求,沿新安江要建一条长近2000米,宽45米景观大道。当工程建设到阳湖镇外边溪街时,遇到了一条老街。老街形成于清代,从单个房屋来看,不具备文物保护价值,但从整体性看,它能反映以新安江水路为主要通道时商业印迹。经过研究,老街保留,景观大道让位于这条老街,原定45米宽的道路压缩到15米。老街作为景观大道的一个独特的“景观”,衔接着历史和现实,续接着城市的文脉。
二、阳湖西片区之文峰路东区
笔者二人从外边溪出来一路沿着滨江路往文峰桥方向走,滨江路段的环境非常优美,江边的古建、优美的绿化带、新安江上的美景无不显示出屯溪作为旅游城市该有的风景。新安江边散步的人们非常的多,完全一副慢节奏的生活状态,想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很幸福的,但是也可能比较纠结的,一方面纠结期待拆迁带来的改变,另一方面纠结拆迁后就将很少再能来这里散步游玩,毕竟这里有着他们几十年的记忆和气息。
笔者就生活在这里,所以发两张这里的美照给大家看看。
(文峰桥图片由曹王子提供,感谢。)
好了,回归正题,笔者二人为了能更深入的进入到阳湖西片区拍摄,所以决定沿着滨江路一直往文峰桥方向走。
拍摄正在起飞中的飞机。
再来一张
途径屯溪二中新校区门口
此处位于滨江路段左侧围起来的阳湖西片区最大的一处农田,面积非常的大,据网上搜索的资料来看,此片区域将和居民区一同拆迁重建,按照规划图上的规划,如果没错的话这里将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酒店、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新区,但具体现在还是未知数。
我们沿着农田的围墙一直在寻找进入居民区的入口,结果发现文峰路东侧的一块区域已经有开发商在动工开发了,感觉政府动作好快,看来开发这块的进度加快了。
正式进入到阳湖西片区的居民区,就是传说中的棚户区。
可能是基于早前政府开发行为,这里被拆除了一片区域,你能看到这里有一片杂乱的生活垃圾和围墙,注意图中右边的小区房,这片小区房并不在拆迁开发范围内,这可是一片别墅小区哦,小区名叫《御龙花园》,只是与御龙花园一墙之隔的就是即将拆迁的区域,想必御龙花园的业主早已经期待这里赶快拆迁了吧。
入口处对面就是阳湖镇政府(稽灵山路)
往里面走,棚户区逐渐显现
这里是一片工厂宿舍,但具体不知道是什么厂,居住着不少的居民,不过都是一些年龄大的老者居多。
很明显80年代左右的建筑风格,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跟现在精美的小区房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不过,也有它的优点,比如:安静,周边环境优美。下图小编就看上了这里别具一格的特点,美美的拍照呢。
大长腿的小编(要正脸照的可以私信我哈,高清无码{:91:})
楼下几只小狗看到我们的到来似乎极度的不欢迎,汪汪直叫。。。
来张特写狗!狗!狗!
到处都是喷写的标语,提示这里的人们不要乱打违建。事实上,可能在写标语前,这里已经完成了二次建设了{:63:}
不知道那个年代为什么会设计出这种风格的房子,很奇怪!感觉住起来极度的不舒适。
我们在拍摄中跟这里的住户交谈得知,这里曾经是工厂,他们都是这里的职工,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现在特别期待政府的拆迁,说居住配套设施太落后,很不方便,也确实如此,拥挤的房屋、低矮建筑风格,连最基本的用水好像都比较麻烦,已经完全无法融入到现代社会,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了,即便是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住户。
前方狭窄的路面时不时的经过一辆车,观察了一下,如果对面也过来一辆车的话,路就不够用了,仅能单向通车。
隔壁新小区与棚户区的对比
居民区内狭窄的通道
破旧杂乱的窗户
远处正在开发的工地和居民区的农田,有一种在乡下的感觉{:63:}
住家特写,看左边墙上的文字标识,这条小路叫白石巷,大家有注意到院子里长满枇杷的树么,这可能是作为城中村棚户区看到的最多的场景,自家的院子想种啥种啥。乐在其中。完全不受限制,这可是现代小区房无法拥有的特权!
另一户住家,木门、青石板,狭窄的空间布局。
自家门口休息的大爷和劳作归来的大妈
小憩的狗狗
这个是什么?石凳子么?不过我把它定位成了一件民间艺术品,因为我觉得在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徽州元素里,任何一件经过稍微雕琢的东西都可以称作是艺术品。{:63:}
以上是我们第一天深入到阳湖西片区拍摄的图片,因为某些地块正在被开发的缘故,我们无法过去拍摄,很遗憾,因为我记得有一片区域左边是菜园,右边就是居民区,区域比较开阔,能够很好的呈现出那里人们生活和劳作的状态,很遗憾,没拍到,不过我们得初衷只是为了记录即将拆迁的阳湖当前的影像资料,针对没拍到的区域也只能作罢。其实要说遗憾,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从阳湖西片区的上空进行拍摄,因为缺少无人机的缘故,这个才是我最大的遗憾,航拍能够更为清晰地展现出区域的地貌特征,拍摄也很完整,图片更是一目了然,但是缺乏设备对我来说也是无能无力,后期再去弥补吧。。。
接下来我们的拍摄范围将集中在阳湖片区的中部区域,这里可以展现出更多的生活和文化气息。
此次拍摄路线:新安南路-白石路-阳湖正街
三、新安南路
新安南路位于阳湖新安桥下桥的西侧(元一肯德基正对面),紧邻新安大道,但是因为是老城区的缘故,这里的建筑风格和环境仍然以90年代的风格为主,跟新安大道上的元一及周边的商铺写字楼相比,一城市一农村的感觉,临街低矮的门店,坑坑洼洼的马路,没有良好的空间规划,更没有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展现出的是百姓的市井生活,如果你忽然间出现在这个区域,你会有一种错觉,这就是城乡结合部,根本不是市里面,所以说,以旅游城市为主打的屯溪,这片区域早就应该被开发了,但是一直到现在2016年才被划入到开发进程里面,我想可能跟大阳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属性有关吧,这片区域有很多的公房和私房的交汇穿插,又有三所学校在此(分别为党校、财政干校和屯溪二中),又有相对较多的古建筑和有历史的街巷在此(如阳湖正街),所以政府一直比较顾虑,其实最主要的应该是缺钱,阳湖面积大,居民多,拆迁需要大笔的资金补助{:91:}。这些不多考究,话说回来,笔者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乡下的娃来讲,这里浓重的市井气息我并不反感,倒是觉得很接地气,很能真实的还原百姓的生活,这里可以寻找出更多现代都市里面缺少的东西,如廉价的商品、原始的买卖、人情味、邻里关系等。上图片吧:
新安南路整个街道情景,小商贩的聚集地
老房子,商贩,这类老房子并没有开发保护的价值,最终可能会被拆掉。
杂乱的电线布线,突显出了这里的生活环境。
修复过后的路面还可以,之前的路面到处都是坑,一下雨就积水。
标牌标注新安南路10号,工会宿舍入口
这里面是一片老小区,还有一些厂房,但具体是做什么的不得而知,似乎上面还住着居民,工厂房正对面是两栋标准的小区房,只是年代久远,看起来有些破旧,但跟周边低矮的小房子相比,老小区房显得依然很正统。
看到这面水泥桌,我能想象夏季傍晚,大爷大妈就着饭菜,打着蒲扇,听着收音机悠哉悠哉的情景,似曾相识。
小区入口处张贴了两张通告,一面文字通告,一面规划图,上面很清晰的标注了本次拆迁的区域,所在小区也在其中,基本上在接下来的拍摄中,看到了很多这种通告,所以只要是张贴了这种通告的就意味着这里将要被拆迁了。
出了工会宿舍边上的黄色的小楼,说真的,我不大喜欢这种颜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90年代的感觉,不是同一个世纪的建筑风格。
黄色小楼正对面,一片开阔地,一条小道通向了新建的小区,小区名字叫做锦绣江南,几年前已建成,入住率还不错,据说这块空地现在也正在待开发,二期工程马上就要开工了,看下图。
锦绣江南二期工程项目部
新南南路整条道路并不是很长,大约也就5、600米的距离,但是一条马路分割出了新小区和棚户区,两边格格不入,看完更让人感觉棚户区开发的紧迫性。
接下来我们的拍摄将从新安南路深入到城中村内一探究竟。
四、白石路
白石路作为链接城中村和新安南路的一条要道,承载着这里居民每日的出行,整条马路不过5米宽左右,因为是一条交通要道,所以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街道,路边早晚卖菜的小摊贩、小吃店等,哦,对了,这条路也是通往财政干校唯一的一条马路,简单介绍一下财校,财校面积不大,但是基本上市级以下的公务员基本上每年的培训和学习都是在这里进行,所以多多少少还有点权威学校的意思。
白石路入口处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有很多小商贩在此聚集,卖菜的大妈居多,也有一些熟食的小摊位,别小看这些小商贩,她们可能解决了这片居民菜篮子的问题。
旁边的小吃店,应该还包含有早餐,我们拍摄的时间是下午,所以只有手抓饼可卖,说实话,外拍是个体力活,因为有第一天的经验,所以这次必须吃饱了干活{:63:},直接买了两个手抓饼,顺便尝尝味道,味道还不错哦。。
手抓饼特写,焦黄,喷香。。。
往里走,再次见到了这种房子
这条本来就不宽敞的马路,侧边停了很多车,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处于城中村,没有宽阔的马路可以通到家里,只能把车摆放在外面。为什么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搞城建改革,一方面是考虑到城市的美观和现代化的属性,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居住环境和功能性的原因,像照片上的这样,本来就很窄的路边上还要停车,只会显得路面更窄,加剧了出行的不方便,所以当前的拆迁改革自然有它的道理。
老房子特写
又是一处禁止违建的标语
回家的路人,这张尤为突出道路的拥挤,一排的车,只能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车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
老房子特写
城中村典型的生活环境
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处老屋,老屋的房龄不清楚,但从外观来判断估计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老屋的正面,第一次见这种挨着的两扇门,紧缩的大门,破败的窗户,满地的杂草足以说明老房子已经废弃多时。
老屋的侧面一片破败的景象,笔者想如果老屋是从清朝传下来的,那都算是文物了,以当前政府复徽的计划,应列为保护对象,但是现在如此的景象,估计很难再修复了,不知道政府收回后会做如何处理。
老屋正面侧拍
门头特写,让人想到了古装剧里面的情景
老屋前面一排低矮的房屋,看外形之前应该是个小商铺,木窗结构,白底黑字的店名,笔者第一反应就是《水浒传》里面的场景。
小雨过后的白石路,虽拥挤,但很干净,也还不错。
前面提到的财政干部学校,这里就不多说了。
记得以前在论坛里看到网友的投诉,主要是说白石路这里的排水系统问题,每逢夏季大雨过后这里都是一片汪洋,根本无法下脚,原因也很简单,城中村几乎没有什么比较合理的排水系统,而且混乱的房屋布局更不利于水流的排放,就直接造成了每逢大雨就变河的模式。
白石路如同上面所说,作为一条生活的主干道,承载着这片区域人们的出行,但随着拆迁进程的推进,一切都将彻底改变,事实上政府多年前都已将此块区域纳入了拆迁范围,但因为一些我们无法预知的原因,在拆迁了一部分房屋之后就搁浅了拆迁事宜,直到今年才重启拆迁计划。
五、阳湖正街及周边
我们在完成了白石路周边的拍摄任务之后,从白石路侧边小巷雨花巷往阳湖正街方向走,雨花巷的名字非常好听,笔者曾咨询过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但是都无法确切的解释这个名字的由来,不由得让人心生奇怪,雨花巷,特别有诗意的名字,不过实际真的就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全长不过几百米,更像是一个过道儿,不过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名字!
这条巷子紧挨着财政干校,仅一墙之隔,巷子正中有一所幼儿园,也是阳湖正街周边唯一的一所民办幼儿园,基本上周边生活的家庭,都会把自己家的小孩送到这里上学,一是方便,二是都是熟人,相对放心一些,图为刚刚放学的小朋友。
幼儿园旁边有一间古民居,从外观上看,年代也比较久远了,算是阳湖正街附近古建筑里面的一员了吧。
小巷
住户家里垛起来的柴火,这在城中村似乎非常常见,即便是在当下煤气、煤球等燃料普及的年代,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很乐于使用柴禾烧火做饭,应该习惯了吧。
【阳湖正街】介绍:
阳湖正街算是整个阳湖西片区内部的一条主干道,一条道把现如今的屯溪二中、党校及财政干校分割开来,再由其它的一些小巷串连,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景象,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些路线均可连通到阳湖正街,可见阳湖正街的地理位置之优越性。
在拍摄阳湖正街的前期,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参考这些资料得知,阳湖正街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年间,据网络资料查询,阳湖正街曾经在清朝时期作为一条唯一通往外边溪的主干道,每天来来去去的人们骆绎不绝,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徽州商人通过外边溪码头作为经商的进出入口,阳湖正街是必经之道,所以阳湖正街一定程度上肩负了一段历史。资料还记载,清朝末年间这里曾诞生过一位大商人,经营茶叶为主,从一个学徒一直做到茶叶大亨,鼎盛时期据说在屯溪老街有多家商铺,不仅如此,还资助书院,为徽州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记得几年前在外边溪和阶级头巷子的交汇处有一面石板,上面刻写的几个大字,似乎就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不知道去了哪里,甚为可惜!
阳湖正街两边的小店
馄饨店包子铺
在笔者看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店,没有高大上的环境,没有繁杂的餐具,有的就是那份纯正的味道,那份真实。古老的物件,一张小桌子,几条板凳,每当到了清晨和晌午时间,小店总是有食客不断地进来,繁忙时食客还需排队。进来消费,无需多说上面,只需往那里一座,一口地道的屯溪话“老板娘,打饺(jiong)奥”,5块钱一碗的馄饨,几分钟的时间,几样小料在老板娘的手里稍做调理,最后撒上些许小葱花,一碗喷香的馄饨热腾腾的就出现在了你的面前。
跟馄饨店老板娘的聊天中得知,已在此开店很多年,近几年因为受拆迁风波的影响,店内生意有所下滑,不过还是有一部分忠实的食客会来消费。
馄饨店隔壁正在营业的小商店,第一眼看到这个小店的时候会觉得很诧异,因为看惯了现代化的建筑,猛然间看到这家小店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稀奇,一幢两层楼的木质古民居,一看就知道经历过多年的风雨,沧桑有历史感,跟店主的交谈中得知,此店已在此经营了几十年,小店的前身是阳湖老合作社,以前属于国有合伙制,后来随着市场改革开放,逐步私有化,笔者算了一下,这家店铺的历史已有4、50年之久,不禁的肃然起敬!一家老店,一份营生,服务着周边上百家住户,同时养育着一家人,朴实的生活,勤劳的人们,这才是和谐社会,劳动人民的景象,真实、无华!
店主还告诉我们,经常有一些游客专门跑到店里来拍照或者看一看,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工作过,离开了这里之后,再次回到这里想来再看看以前的记忆是不是有了变化,基本上她们都会很高兴的告诉店主,没有变,真的还是以前的记忆,这样很好,希望以后也这样!是啊,有什么能比我们美好的记忆中的东西相比呢,这,可能这就是现代人对老徽州记忆的一种追溯吧!
回到拆迁的话题中,针对于像这种有历史有文化的街道和房屋,真心希望政府在规划的过程能综合的考虑,这些所有的景象在过去,在未来都是散发着浓重的徽州文化的气息!!!
临街商铺特写,远远地陕西凉皮肉夹馍招牌各位的引人注目
阳湖正街街道
充满了岁月感的古民居
同上
邮政信箱,即将沦为历史的物件,别有一番风情。
行走的路人
小巷里的压水井
在笔者的记忆里,似乎只有在很小的时候才看到过这种水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早已经淘汰了这些工具,取而代之是安装在室内的自来水和水泵,但在这里依然可以看到这些,这极大程度上的保持了以前徽州人生活的情景。
压水井特写
民居
民居正面,木板门上面的“毛主席万岁”字样。
以上拍摄的这个点位于阳湖正街的一个中心交叉口,因为是下午的缘故,我们看不到街上有多少的行人和商贩,其实阳湖正街还有另外的一副场景,热闹而非凡,就是每天早上的早市时段,每天清晨时刻这里就会变成一个小型的菜市场,菜农商贩纷纷来到这里,席地摆摊,兜售自家摊位的蔬菜,据附近的住户介绍从阳湖街的诞生至此这里一直都是一个流动的菜市场,每天早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就恢复到了白天的场景,似乎别有一番景象。笔者为此特地在某一天早上拍摄了一组菜市场的照片:
这些都是阳湖正街原始的生活状态,勤劳而朴实的人们。
(回归正题。。。)
住户门前贴着喜字贴,想必家里刚刚迎娶了美丽的新娘子吧。
屋前巷小路
已经削去了半边的古民居,但仍然有人居住。
正对面的一栋老房子
仔细看门头上面写的也是“毛主席万岁”的字样。
继续往前走我们被眼前的这间老房子给震撼到了,墙面上杂草丛生,门窗破败不堪,让人无比震惊!
全景
门牌特写
墙面特写,震撼不?!
好像这幢老屋当前唯一可利用的就是安装的这盏路灯了
屋前巷的道路非常的狭窄,以至于我们想拍下这间老屋都很难,只好给局部特写了。
特别有感觉的墙面
狭窄的木门
沿着阳湖正街小巷往党校方向走
小巷,两侧分别为党校和二中老校区
二中老校区边上的住户
家门口的洗漱台
老房子
不知道地上这个一九八一年的字样具体什么含义,只是觉得很特别,估计是为了纪念什么吧
余庄路(党校大门侧路)
党校正门口
据旁边的住户讲,党校也在此次的拆迁名单中,新的党校校址已经确定下来了,新校址离这里很远,往香茗酒店方向,黄山市卫生学校那边。不知道这里在拆迁后要建成什么样。
党校大门正前方
旁边住户的房子
同上
已经废弃的新安晚报报箱
居民区内的一处通告栏
低矮的房屋
看到墙面上贴的拆迁通告,几个附近的居民聊了起来。
正在落下的夕阳
到了这里,阳湖正街及周边的拍摄以及本期的拍摄任务已经全部结束。
两天的拍摄下来,让我们走遍了阳湖西片区的大街小巷,里里外外,感触颇深,让原本只是围绕拆迁而展开的拍摄任务很多次都变成了另外一个视角,其中一些原因就是对于城中村棚户区的理解问题,以往大家对城中村的理解都是与现实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当你真正用心去体会的时候,你会额外的挖掘到很多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结语】
对于拆迁,我想说的是:
拆迁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必然的经历一个阶段,包含了很多意义和社会影响力,针对于拆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很好的去倾听、理解和规划,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能够很好的去衡量与化解,共同打造和谐社会的典范。
最后我要说的是,拆迁改造会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但美好不仅仅只是城市的表面,结合当前整体的人文环境作出的改变才能真正的体现美的价值!
《完》
《在屯溪》系列栏目
摄影/余雯 ;文字/萌哥
2016年06月24日
屯溪在线版块所有,转载需经官方同意,任何未经同意的转载均为非法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