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x
货郎担,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游走在农村走村串户,挑着小担摇着拨浪鼓卖货的人的担子。他们一根扁担一对箱,一年四季走四方,以维持生活,艰难度日。箱内分上、下两层,盛装商品,上层是首饰细货,下层是针头线脑。箱盖里面还挂着几排小巧玲珑的杂货。
两箱各贴“招财进宝”、“四季发财”的红色吉言。进村手摇一把锣鼓相配的拨浪鼓,锣鼓响处,妇女孩子一拥而来。什么发卡首饰、针线顶针、儿童杂耍、文化用具、衣帽鞋袜,琳琅满目,尽现眼前,任人挑选,随心买换。“货郎担”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于是,收头发、买头发、床单被套换头发……换针换线哩……一声声货郎担的叫卖,也成了孩儿时模仿的童谣,歌谣将我带回了童年,勾起了那些和货郎担有关的儿时记忆,至今也令人们难以忘怀。
那时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村里人需要什么生活用品,只能步行去集市上购买。货郎便是村子里流动的杂货铺,也是孩子们记忆中的第一位“生意人”。
那时候,走村串户的货郎是流动在乡间的一道风景,一根扁担挑起两个货箱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个角落。
一听到货郎进村后“换头发……换花线”的吆喝声,听到那熟悉的拨浪鼓,就知道货郎担又来了!孩子们便疯了似的围上去。货箱上盖着一方玻璃,各种小商品分类放置于小方格里,花花绿绿的针头线脑、糖果火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尽管只是些针线、纽扣、头绳、发夹等小物件,但对当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说已经足够让乡村人眼花缭乱了。
时常,人困体乏的货郎也会向村里人讨碗水喝,热心的乡亲还会送点馍馍给货郎做干粮。这些操着不同口音的货郎,是村里人了解外界的一个小窗口,货郎的到来,给山里的村庄添了新鲜的空气,给村里人的生活添了小乐趣,尤其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
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村民干个体,村里相继出现小卖部、百货店和超市,渐渐地,卖货郎好像一夜之间就不多见了,见到的货郎更多是骑着自行车,车把子上缀满琳琅满目的廉价货物,不是塑料用品就是极其便宜的乡下人用的物品。
货郎担消失了,拨浪鼓声也随之逝去。尽管如此,它们给大家童年时代带来的乐趣和梦想,早已深扎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回忆起来,那一幅幅久违的画面,还是那样灵动、那样温馨、那样美好。
图文源自网络整合
(来源:行走观察)
|
|